乘風而行:早漸新世捷克和中國風傳種子和果實的擴散機制與古生態(tài)意義
種子和果實的擴散是維持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結(jié)構(gòu)與功能的關(guān)鍵過程。對大部分植物而言,種子和果實的擴散是其生命周期中唯一能夠?qū)崿F(xiàn)個體遷移的階段。與動物傳播相比,依靠風力傳播的植物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,因為動物活動會將種子或果實運送到更適宜動植物生活的地方(定向傳播)。早漸新世是“冷室氣候”的起點,歐亞大陸植被從晚始新世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轉(zhuǎn)變?yōu)闇貛淙~混交林。這一時期植物種子和果實的主要擴散方式是什么?歐亞大陸東部和西部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是否展現(xiàn)出相似的擴散特征?
為回答這兩個科學問題,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(以下簡稱“版納植物園”)古生態(tài)研究組對歐亞大陸14個早漸新世化石點的植物類群進行了統(tǒng)計分析。其中,中國呂合和捷克Kundratice化石點具有較高的種子和果實多樣性,能夠代表早漸新世歐亞大陸種子和果實的傳播方式。結(jié)果顯示:風力傳播是兩個化石點最主要的種子和果實傳播方式;大多數(shù)動物傳播的類群僅以葉化石的形式保存下來;無特殊傳播結(jié)構(gòu)的類群都為豆科類群。自旋型(下落過程中繞果實長軸旋轉(zhuǎn),如槭屬、梣屬和鵝耳櫪屬)是兩個化石點種子和果實最主要的空氣動力學類型,其次為旋轉(zhuǎn)自旋型(下落過程中同時繞果實長軸和種子端旋轉(zhuǎn),如臭椿屬)。兩個化石點大部分風力傳播的類群都是現(xiàn)代落葉闊葉林的常見成分,且風傳類群的比例與中國現(xiàn)代相似緯度地區(qū)相似。該研究在種子和果實擴散這一重要的生態(tài)過程維度上,證實了歐亞大陸早漸新世植物群的相似性。
相關(guān)研究成果以“Gone with the wind: Wind-dispersed seeds and fruits at two early Oligocene sites in the Czech Republic and China, and their pala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”為題,發(fā)表在國際期刊Palaeogeography,Palaeoclimatology,Palaeoecology上。版納植物園古生態(tài)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吳夢曉為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,德國森肯伯格自然研究會德累斯頓自然歷史收藏館的Lutz Kunzmann博士參與了該項工作。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德博士后項目的資助,特此致謝。

呂合和Kundratice化石點風傳種子和果實氣動類型劃分?1. Pinus sp.;2. Carpinus sp. 1;3. Carpinus sp. 2;4. Ostrya sp.;5. Fraxinus zlatkoi;6. Fraxinus?cf. honshuensis;7. Acer sp.;8. Ailanthus confucii;9. Betula sp.;10. Alnus kefersteinii;11. Dipteronia brownii;12. Ulmus sp.;13. Palaeocarya hispida;14. Craigia bronnii.